游老師分享(013): 聖鮑思高愛的教育

1967年6月我於北角渣華道官立小學畢業, 當時母親聽聞筲箕灣慈幼英文中學是港島東區名校, 為了希望我能夠入讀慈幼英文中學, 她給我報考了慈幼英文小學六年級, 計劃重讀小六一年, 待翌年, 再升讀慈幼英文中學一年級。 而隨後升中考試統一派位公佈時, 我被派往香港仔天主教聖伯多祿中學就讀一年級。

但好景不常, 1967年7月初暑假剛開始, 突然間, 父親在一樁車禍中喪生。母親面對這不幸的突變, 便帶同我往見慈幼英文中學校長沈基昌神父, 請求特許我直接升讀中學一年級。 沈神父很同情我們的遭遇, 馬上答允我們的請求。

誰不知, 父親的突然離世, 加速了母親的癌細胞擴散, 不到兩個月之後她便撒手人寰, 剩下我們三兄弟妹成為孤兒。母親臨終時, 把我們託孤給父親的胞妹, 我們的摯親三姑姐,。 於是我們遷往彩虹邨姑姐的家居住。當時姑姐剛剛誕下四表弟, 他們本來一家六口, 加上我們三兄弟妹九個人, 住在一個不足300平方呎的單位內。姑丈是一位洋服裁縫工人, 入息不多, 但要養活一家九口, 包括七個由零歲至十三歲的孩子, 他所承受的經濟及精神壓力可想而知。

為了讓我有一個比較好的學習及成長環境, 三姑姐帶同我, 往見慈幼英文中學校長沈基昌神父, 請求接收我進入慈幼寄宿部當寄宿生。  沈神父再次應允我們的請求。 1967年10月, 我加入慈幼中學寄宿部, 與其他150位宿生共同生活。 從此, 我接受了慈幼會學校五年愛的教育薰陶, 直至到1972年5月中五畢業。

慈幼會是鮑思高神父於19世紀創辦的天主教修會。聖若望鮑思高(San Giovanni Bosco)於1815年8月16日,出生在離意大利北部都靈城約16英哩的小鎮碧基。在鮑思高兩歲時,他的母親瑪加利大就做了寡婦,要撫養3個孩子:安多尼、若瑟和若望。

若望家境雖然清貧, 但他從小就勸奮好學。5歲時,他便開始召集同志們,教他們要理。那時候,若望已立志做神父,準備一輩子獻給孩子們。

若望讀小學、中學及大學的時候是相當艱苦的,他一直靠做工作才能完成學業。在這期間,他曾做鐵工、修鞋匠、木工。他從工作中學到的工藝,對他日後創辦工藝學校有很大的幫助。

1835年10月25日,鮑思高進了基愛里城的大修院。1841年6月5日,總主教法蘭索尼祝聖若望鮑思高為天主的司鐸。

鮑思高在杜林城神學院攻讀的時候,目睹許多青年,捲在城市生活的罪惡危機裡,青年人沒有人照顧,也沒有康樂活動;尤其是缺乏道德生活的輔導。鮑思高開始接觸那些青年,邀請他們參加主日聚會,舉行祭禮,一起遊戲,一起唱歌。1846年的復活節,鮑思高帶領他的男孩們,遷入杜林城的華道角區,建立了他們安定的家。這小小的家,在今天已發展成一顆大樹----慈幼會的總部。接下來的幾年,鮑思高在都靈城又開辦了幾座青年中心,專供青年人的精神需求及康樂活動。後來,又辦了一所寄宿學校。

1853年,他在修會的場地上開設工場。再加上學術性的課程,這樣,鮑思高便創辦了他的第一所工藝學校。在當時社會上「反神職」的氛圍中,於1859年創立專為照顧青年的男修會 ─ 慈幼會,1872年創立女修會 ─ 母佑會,1875年創立關懷青年的信友團體 ─ 協進會。這些團體繼續以「宗教、理智、仁愛」在青年中實踐鮑思高神父的「預防教育法」。這樣他的事業更加蓬勃地發展起來。1888年1月31日,鮑思高去世。今天,慈幼會的事業幾乎遍及全球各國。

游紹永博士

香港科技專上書院顧問

(全文字數: 1,319)

29/04/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