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老師分享(163): 憐憫與關懷

2013年5月12日是造成逾八萬人死亡和失蹤的四川汶川大地震五周年,適逢同日是母親節,大批在地震失去子女的受災母親,至今仍然難忘傷痛。部分受災母親目前在震央映秀鎮以地震為主題的旅遊景區當導遊,賺錢維生。但她們經常要應遊客要求,憶述地震時的經歷,直稱:「感覺就像在傷口灑鹽」。還有受災導遊稱,有遊客認為自己的省市在地震後捐錢賑災,質問導遊為何要收費,批評他們不懂感恩,令他們難受萬分。 

2008年汶川地震造成八萬多人罹難和失蹤,逾37萬人受傷。不少「豆腐渣」學校亦在地震中倒塌,造成大批學童死亡,災區多名母親經歷喪子之痛。地震過後,當局在映秀鎮建成以地震為主題的旅遊景區,藉此振興經濟,改善災民生活。 

有受災母親向媒體稱,政府為發展旅遊業,徵收她們的耕地興建地震旅遊景區,她們無法再做農民,只好轉職當導遊。現在每日帶遊客參觀地震遺址,都會勾起她們對地震記憶;遊客要求她們憶述地震經歷,更令她們想起喪子之痛,內心十分難受。 

映秀鎮38歲農婦劉秀群在汶川地震中痛失孩子,她目前在地震遇難公墓向遊客兜售鮮花,不時要向遊客介紹公墓各個區域,一不經意看到公墓上自己孩子的名字,她的聲音就會頓時低沉下去:「我是眼睜睜地看着映秀小學倒塌,就像炸彈爆炸,全是煙塵,甚麼也看不見。我知道,自己的孩子完了。」 

雖明知在公墓賣花無助淡忘喪子之痛,但劉秀群稱,目前居住的災區援建房屋,是政府以每平米770元(人民幣.下同)賣給村民,扣除徵地款、慈善救助款後,現仍欠6萬元房貸,單依靠丈夫打工,難以還清貸款。她只好強忍傷痛,續在孩子長眠的公墓賣花。 

此外,發展旅遊業亦未能改善映秀鎮災民的生活。在景區經營飯店的雷碧華稱,震後兩三年飯店生意還可以,但隨着地震之痛漸走漸遠,到映秀的遊客愈來愈少;而且隨着高速公路恢復通車,大部分遊客到映秀參觀完後就離開,其飯店去年開始很難賺到錢。 

每個悲傷痛哭的人背後必定有他或她的故事, 作為旁人或聆聽者的我們, 應該多用一些關懷的態度, 甚至憐憫之心作為同情, 而並非以一已之見去批評或漠視, 猶如「落井下石」。 

1999年9月, 我加入香港公開大學成為會計學助理教授, 主要負責學士及碩士課程會計學科的設計、 行政、 管理及教材編製。 一天工作到晚上9時許, 我往洗手間時, 看見一位女助教同事眼紅紅地在批改學生作業, 由於她的丈夫是我以前在理工大學的學生, 所以我特意上前向她問過究竟, 在聆聽她細訴之下, 才知道她近月在教學上被一些學生氣到不得了, 但又不敢向上司提出, 而回到家裡又要照顧一歲多病的兒子及工作非常繁忙的丈夫, 感受到莫大的壓力, 所以在批改作業時突然間悲從中來, 我按著她所承受的煩惱與她分析及提議解決的方法。 雖然我們都先後離開了香港公開大學, 但時至今天, 我們仍然保持著摯友的關係。 

我於2005年8月, 加入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成為會計學部主任, 其後2009年學院的會計、財務、市務及管理學部合併成為金融商業學院, 以往四個學部的100多位同事, 集中在金鐘統一中心34樓辦公室內工作。 2011年7月, 我留意到一位市務學講師同事已經兩個多月沒有見過她, 在詢問她的上司時, 才知道她的一位摯親, 在外國剛剛去世, 而她仍在當地處理後事。 我立刻給這位同事發了一個電郵慰問, 並為她祈禱(我們彼此都是天主教徒) 。 一週之後, 我收到這位同事的回覆電郵, 她非常感謝我的慰問及祈禱, 而且她沒想到會有另外一個學部的同事送來的關心。  

同事互相的一點關心, 不單只令受方感到窩心, 還可能是建立畢生友誼的開始。 

(部份內容摘錄自東方日報2013年5月7日) 

游紹永博士

香港科技專上書院顧問

電郵: joseph.swyau@gmail.com

(全文字數: 1,453)

06/12/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