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老師分享(169): 文化及創意

想當年, 一年一度的搶包山,不是春光,勝似春光。長洲太平清醮活動愈辦愈紅火,不僅成為地區盛事,而且成為全城盛事,不僅吸引本港市民,而且吸引外國旅客。傳統加創意,使這項歷史悠久的民間活動充滿新鮮感,一年比一年精彩,一年比一年熱鬧。 

初夏天氣,時晴時雨,但完全無減遊人興致。2013年5月17日的長洲,只見萬人空巷,鑼鼓喧天,彩旗飄揚,歡聲笑語,到處洋溢着節日的喜慶氣氛。飄色巡遊、搶包山、派平安包,這些傳統活動融入現代色彩,既帶來無限生機,亦帶來無限商機。單是一個平平無奇的平安包,便衍生出形形色色的相關商品,平安匙扣、平安T恤、平安手袋、平安錢包、平安咕臣、平安手機套等等,琳琅滿目,盡顯創意。 

事實證明,只要將古老文化添上現代色彩,便可以繼續發光發亮。長洲太平清醮能夠歷久常新,關鍵就在於傳統與創意並存,古老與現代融合。儘管香港只是彈丸之地,而且被英國人統治了一百多年,但仍然保留了許多中國傳統文化及本地特色,除了長洲太平清醮之外,大澳端午龍舟遊涌、大坑舞火龍及盂蘭勝會等,亦各具特色,這些活動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顯示港人保留中國傳統文化獲得充分肯定,實在難能可貴。實際上,傳統活動不僅是歷史文化遺產,而且是一項產業,將它們發揚光大,可以增添城市魅力,可以豐富市民生活,可以成為旅遊景點,可以創造無限商機。 

1954年10月4日我出生於港島筲箕灣半山淺水碼頭村一間石屋的家庭裡, 成為我父母的長子。我父親是一位洋服裁縫工人, 入息普通; 而母親在街市售賣醬料以幫補家計; 我們一家是上世紀50年代一般的典型清貧家庭。 到1958年, 連同已經出生的二妹及三弟, 我們舉家遷入北角新邨廉租屋, 其時父親憑夜校進修英語有成, 轉職洋行當電器出口及銷售工作, 家庭環境稍為改善。 

自從1964年在我10歲開始,  父親與我們一家於11月中往澳門觀看「格蘭披治」賽車。 我們一家於星期五晚上往位於上環的舊港澳碼頭乘坐客輪「順德號」或「大來號」往澳門(當年還沒有飛翼船), 我們都是坐在船邊走廊位置的帆布椅, 船票比船艙內的床舖位(上下格床位)票價便宜很多, 每張帆布椅票價是5元。雖然是寒冷一點, 但多穿一件衣服便是了。 航班是晚上11時半開船, 到翌日清晨5時許抵達澳門輪船碼頭。 落船後, 我們一行5人首先往「新馬路」飲早茶吃點心, 然後乘三輪車暢遊「南灣」, 欣賞太陽升起的海景。 吃過葡國菜中午飯, 爸爸會帶我們往「東望洋跑道」觀看賽車, 一直到傍晚賽事結束吃過晚飯後, 我們一家會在「新馬路」附近的賓館住宿一晚, 待翌日星期天下午觀看完「格蘭披治」大賽之後, 方才乘坐客輪返回香港, 而臨離開前, 父親必定往「媽祖廟」附近買幾斤螃蟹(放在竹籠內) 返家由母親烹煮, 一家人大吃一頓。 

當年一家人往澳門遊玩看賽車的片段, 在父母於1967年相繼去世之後, 成為了我們三妹弟的美好「集體回憶」。 57年過去了, 澳門「格蘭披治」大賽車仍然於每年11月舉行, 拉動了澳門一帶的交通、餐飲、零售、酒店、賭場等行業的消費增長。 

(部份內容摘錄自東方日報2013年5月18日) 

游紹永博士

香港科技專上書院顧問

電郵: joseph.swyau@gmail.com

(全文字數: 1,252) 

14/12/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