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老師分享(195): 你為什麼生在世上?

1967年6月我於北角渣華道官立小學畢業, 當時母親聽聞筲箕灣慈幼英文中學是港島東區名校, 為了希望我能夠入讀慈幼英文中學, 她給我報考了慈幼英文小學六年級, 計劃重讀小六一年, 待翌年, 再升讀慈幼英文中學一年級。 而隨後升中考試統一派位公佈時, 我被派往香港仔天主教聖伯多祿中學就讀一年級。

但好景不常, 1967年7月初暑假剛開始, 突然間, 父親在一樁車禍中喪生。母親面對這不幸的突變, 便帶同我往見慈幼英文中學校長沈基昌神父, 請求特許我直接升讀中學一年級。 沈神父很同情我們的遭遇, 馬上答允我們的請求。  

誰不知, 父親的突然離世, 加速了母親的癌細胞擴散, 不到兩個月之後她便撒手人寰, 剩下我們三兄妹弟成為孤兒。母親臨終時, 把我們託孤給父親的胞妹, 我們的摯親三姑姐,。 於是我們遷往彩虹邨姑姐的家居住。當時姑姐剛剛誕下四表弟, 他們本來一家六口, 加上我們三兄妹弟九個人, 住在一個不足300平方呎的單位內。姑丈是一位洋服裁縫工人, 入息不多, 但要養活一家九口, 包括七個由零歲至十三歲的孩子, 他所承受的經濟及精神壓力可想而知。

為了讓我有一個比較好的學習及成長環境, 三姑姐帶同我, 往見慈幼英文中學校長沈基昌神父, 請求接收我進入慈幼寄宿部當寄宿生。  沈神父再次應允我們的請求。 1967年10月, 我加入慈幼中學寄宿部, 與其他150位宿生共同生活。首天安頓好之後, 我帶著孤單迷惘的心情, 進入飯堂用晚餐時, 同桌坐在我身旁與我同級的陳樹麟同學, 以微笑歡迎我, 飯後還送給我一個他家人探訪時帶給他的蘋果。其後他教我很多天主教的道理及背景, 並鼓勵我參加慕道班準備受洗。從此我們成為天天相聚的好朋友, 直至他升中二時舉家移民加拿大。

慈幼中學寄宿部, 是由幾位慈幼會神父及修士管理, 每天起床後六時半, 我們便進入小聖堂參加彌撒; 早、午、晚三餐前後唸經, 睡覺前還需要祈禱。 在這充滿天主教環境薰陶之下, 我參加了慕道班, 準備一年後受洗, 而慕道班由寄宿部神師袁鶴清神父(1928 – 2014)教導, 袁神父神靈超拔、充滿愛心、關懷學生, 感染了我為人犧牲的精神。

還記得當年上慕道班, 第一節課時袁鶴清神父派發一本「天主教教理要義」小冊子給我們, 這本小冊子內有140條問答題, 還記得第一條問題是: 「你為什麼生在世上」, 而答案是: 「為恭敬天主, 救自己的靈魂。」 當年, 袁神父給我們解釋這條問答題的狹義道理, 但時至55年後的今天, 我體驗了這條天主教教理要義問答題背後的廣義精神。

有一天, 一對父子進入了一間印度教廟宇參觀, 8歲的兒子好奇地問父親: 「為什麼這間廟宇的殿頂是「圓拱形」的, 而不是「塔尖形」的呢? 父親思索了一會便答說: 「因為印度教緣自佛教, 而佛教相信人生「無常」, 猶如這個殿頂看似一個泡沬, 隨時都會爆破。」 但兒子再觀察了殿頂良久, 又問父親: 「爸爸, 我覺得它更似一隻雞蛋啊。」

這位信仰天主教的父親被小兒子當頭棒喝似的, 邊步出廟宇時邊在想: 沒錯, 這個殿頂代表著復活節雞蛋般, 猶如生命的起點或重生, 意味著我們天主教徒生在世上應該: 「為恭敬天主, 救他人的生命及靈魂。」 

游紹永博士

香港科技專上書院顧問

電郵: joseph.swyau@gmail.com

(全文字數: 1,255)

27/04/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