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老師分享(243): 少了苦, 也就吃不出甜味

從前有一個樵夫要到山上砍柴, 路上看到有人在賣香瓜, 他想到工作之後會口渴, 所以就買了一大袋。 他在尋找樹林的時候, 就吃起香瓜來。 吃了這個香瓜覺得不甜, 又去挑另一個來吃, 還是不甜, 再挑一個來吃, 也是不甜, 就這樣, 他將所有帶來的香瓜都咬了幾口, 覺得都不甜, 他好懊惱, 怎麼今天買到的香瓜都不甜, 於是他只好開始專心砍柴了。

砍著砍著, 到了日正中央, 他覺得口渴, 於是撿起剛剛掉在地上被咬過的香瓜, 嚐了一口, 感覺滿甜的嘛! 很快的就將地上被咬過的香瓜逐一撿起來吃完了。 到了黄昏, 樵夫砍完了柴回家, 遇到那個賣香瓜的, 他又買了一袋。

同樣的香瓜, 為甚麼在不同的時候吃, 會有那麼大的差別呢? 因為「苦盡甘來」, 在辛苦之後, 無味也變成美味。 如果你想避開了爬山的痛苦, 也將錯過登山的樂趣, 如果你想避開養兒育女的負擔, 你也喪失了與孩子一起歡樂的樂趣。 如果沒有凜冽寒冬, 你又能感受到陽光的溫暖? 沒有吃苦, 又怎能感受苦盡甘來的甜美? 「享福」和「受苦」加在一起, 才叫「享受」。 少了那個苦, 也就吃不到那個甜美。

從1992年9月開始, 我於英國蘇格蘭格拉斯哥大學(University of Glasgow) 修讀會計學博士學位, 我的博士論文是研究中國國有企業管理會計在90年代的發展, 而採用的研究方法是案例形式, 主要是長期訪問多間國有企業。 但是, 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要調查還未開放的中國國企(不管是使用問卷或採訪方式), 特別是有關它們的財會系統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除非是透過人事關係的幫助)。 很感謝北京人民大學的朱小平教授、 上海財經大學的馮正權教授、厦門大學的陳守仁教授及廣州暨南大學的張獻中教授, 介紹我成功訪問調查了位於這四個大城市內的一些國有企業。還記得, 首次訪問一間國有企業的財會人員, 我只可以初步了解其歷史、 產品、 組織、 業務及市場等基本資料, 然後在餐桌上吃一頓飯及送給對方一份禮物而結束。 直到第二次訪問, 我才有機會觸及該企業的會計系統。 到了第三次訪問時, 對方可能會容許我錄音及影印一些非機密性的資料。 從1993年5月至到1996年10月之三年半日子內, 我幾乎利用了所有假期及暑假在北京、 上海、厦門及廣州四地, 深入調查了20間大中型生產國有企業。 每一家最少訪問了三次, 而那間大型國企「上海第五鋼鐵廠」我就訪問了七次。 為免重蹈第一次前往該廠塞車兩小時的經驗, 之後六次訪問, 我都是從入住的上海財經大學位於虹口區的研究生校舍, 自行騎單車一個半小時, 前往位於東北面寶山區的上海第五鋼鐵廠; 訪問完之後, 又再騎單車一個半小時, 返回大學宿舍。 經過三年七次的訪問, 我與該廠的財務總監成為了老朋友。

最意想不到的是經歷了這五年在大陸學習和工作, 我由一個完全不懂講普通話的會計老師, 變成可以隨意用普通話與人交流的助理教授!

有些同事及朋友都覺得奇怪, 問我為何要化這麼多的金錢、這麼長的時間及這麼困難的方法, 跑到老遠的地方學習及進行資料搜集; 再者, 我還需要化一年的時間全職遠赴天寒地凍的蘇格蘭格拉斯哥大學修讀課程; 在北京、上海、厦門及廣州四地化了四年的時間重複訪問了20間國有企業多次; 而當身在香港的時候, 還要擔任理工大學教學及行政工作。 終於我用了七年的不懈努力, 才能完成這博士學位, 在這期間, 全賴我太太照顧家庭及兩名年幼子女。 如果我當年不願意離開自己在香港的家庭及理工大學工作的舒適領域(comfort zone), 就沒有機會了解國家的經濟發展、國有企業的管理、操得一口流利的普通話及在英國學習會計研究和生活方式, 這一切對我日後在會計教育工作發展均有莫大的裨益, 可說是「苦盡甘來」。

(部份內容摘錄自何權峰(2007), 「一笑天下無難事」, 高實書版集團: 24-25)

游紹永博士

香港科技專上書院顧問

電郵: joseph.swyau@gmail.com

(全文字數: 1,485)

08/07/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