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老師分享(365): 因材施教

聽障學童的言語接收能力稍遜,但教育界一向偏重提倡口語授課,使他們學習倍感吃力。

路德會啟聾學校為本港唯一聽障特殊學校,校方破格於課堂上以口語及手語雙軌教學,盼助學生更易理解及吸收知識。

2013年, 該校銳意統整及開發校內教學常用的手語詞彙,冀於三年內整理約五千個詞彙,並輯錄成網上手語視像字典,將現時不一的手語系統化。

負責統籌校內手語教學資源中心的許加恩主任指出,聽障生若單靠剩餘聽覺或以唇讀接收訊息,未必能完全掌握說話內容,升至較高年級時,學習落差更窒礙理解、表達、閱讀及寫作能力,長遠影響他們的抽象思維及分析能力發展。

「好多人以為聽障兒童學咗手語之後就唔識用口語溝通,其實手語可以加強佢哋記憶力」,以形象化的手語輔助口語教學,可彌補學童聽覺缺陷,亦有助他們易於理解。

台灣的李家同老師於 2012年10月發表了以下發人心省的一篇文章

十二年國教的重要特點,是要將程度不好和程度好的學生一起受教育,但這種混材施教的辦法,對弱勢孩子不利。

我們必須承認,有些學生對於新學問的吸收很容易,有些就比較慢,但假以時日,其實也是可以學到某一個程度的。如果採取孔子所說的因材施教,問題就解決了一大半。對於不夠聰明的孩子,可以教得比較慢。對他們的要求不要太高,只要他們一有進度就給他們鼓勵,通常這些學生也就有不錯的成就了。

因材施教還有一個重要的觀點,就那是同一個年齡的學生,學業程度可能有很大的差異。比方說:國中一年級學生中,有些人對於分數加減乘除就是很弱,如果教他一元一次方程式,就會錯誤百出,非常沮喪。所以好老師一定會先將分數加減乘除教得非常好,勤加練習後,再教一元一次方程式,就水到渠成,學來毫不費功夫。

現在國中是免試升學,政府又嚴令禁止能力分班。結果是班上必定會有M型現象。舉個例子,有一所國中,不在城市裡,也不是最偏遠的,應該是全國非常典型的國中。31位同學中,10位數學80分以上,11位在30分以下,其餘的就在80分和30分中間。再有一所國中,偏遠一點,27位同學中,7位數學及格,20位不及格。有愛心的老師,都會為這種現象感到難過。我們做老師的人並不是要將聰明的孩子教好就算了,當然希望能夠把所有的孩子都教到某一個程度。可是在現有制度下,老師用同樣的教材,要求同樣的進度,最後犧牲的一定是那些弱勢的孩子。

很多人會說老師的態度要改,老師的教法要改。我實在不了解如何改法。如果一個班上有十幾位同學程度非常落後,老師如果全副精力幫助他們,一定使那些功課好的孩子上課覺得無聊,那些孩子的家長又會抗議。混材施教結果一定是老師被迫放棄弱勢學生。

12年國教要將混材施教延伸到高中去,這實在是奇怪的想法。高中課程有些相當不容易,如班上學生程度差異很大,程度差的學生上課時一定是鴨子聽雷,不知道老師在講什麼。這樣對他們好嗎?現在國中生已有很多放棄了英文、數學和自然,這也使這些同學在往後的學業中吃很大的虧。如果因材施教,雖然不能保證這些現在落後的同學都可以學業成就非常好,但總可以拉拔他們一把,使他們不至於太落後。

我有一個很好的經驗給各位參考,我發現有些學生就是不會背英文單字,也搞不清楚文法。比方說:否定語氣或者是問句,他就永遠寫不對,生字也拼不出來。可是我發現他看見英文字,大多數會唸,也知道它的中文翻譯。對於簡單的英文句子,他們也看得懂。因此,我的教法就是不管文法了。絕對不問他們會不會寫現在完成式的句子,更不用說問句的被動語氣,而只教他們簡單的課文。結果是這些孩子學了不少的英文生字,而且也會看簡單的英文短文。這樣不也很好嗎?這就是我的因材施教。

希望政府知道孩子的天資是不同的,混而教之非良策也。

(部份內容摘錄自東方日報2013年6月17日)

游紹永博士

香港科技專上書院顧問

電郵: joseph.swyau@gmail.com

(全文字數: 1,528)

06/01/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