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老師分享(484) : 愛心飯店

這是深水埗北河燒臘飯店一個很一般的兩餸飯,由一個大叔烹煮。 炆蓮藕、烚青菜、番茄煮蛋隨便選,再送白飯一大碗。雖然質素不能和大飯店相比,但最主要是價錢平,吃得飽。 被生活逼得快要發癲的新移民及失業漢,這裡就是他們喘息的地方。 獨居老人及單親家庭,連一頓飯都安排不來的,這裡就是他們吃飽的源頭。 人活著,不是單靠食品。但吃飽,就有力氣,就有威嚴; 就能奮起,再和今天的理想決一死戰。

深水埗北河街,是個無情的江湖。一堆無業漢,遊離遊蕩。滿街少數族裔,在等工開。 年輕的婆婆,拉著一疊紙皮去賣錢。新移民婦人,在市井裡搜尋廉宜的生活用品。 到午飯時分,他們都放下一切,往一個地方擠,一間二十多年的老店, 名叫北河燒臘飯店的食肆,殘殘破破,招牌都蒙上灰塵。但門外店內,卻熱哄擠擁。

他叫陳灼明,人人叫他高佬明,五十九歲,是店子老板兼廚師,十多年前,頂了前老板的生意,做低價飯餸至今,飯菜甚少加價,店子也簡直沒有翻新過。 為了讓人們有飯吃,他一年開足三百六十二日,只有年初一至三關門。 餸菜也不隨便,有魚、有肉、有菜,有蒸、有炒、有炸,務求養分平衡一點。 材料都有講究過,包括泰國米、韓國糖、荷蘭面粉,絕少用劣貨。  

有些像漂泊漢的,會拿著一串膠袋進來,老板也見慣不怪,照樣招待。 很多手震口震的老人家,在這裡吃得安閑開懷。 飯店內,盡是一群被世界遺忘的人,老人家、無業漢、新移民,全都聚首一堂,成為飯店的一道景色。

飯菜夠大碟,很多人兩個吃一碟,平均每人才$10。 餸菜每次出爐二十多款,魚肉菜皆有,十分豐厚。 為了收得平又做得好,老闆扭盡六壬。人家一早去菜欄買靚貨,他刻意等到十一點才到。 一有時間,他又會去人家的貨倉,找些接近過時的減價罐頭,慳一大筆價錢。 天天用的豉油,是去元朗曬場找最底層的頭抽。 呢層豉油有渣,冇人要,最廉價,只要返去隔一隔渣,同頭抽一樣,豉油味仲濃啲。 甩了頭的蝦、斷了腳的蟹,他買回來炮制。用茄汁煮一煮,用咖喱炒一炒,登時妙手回春。

高佬明左算右算,想方設法就是為了盡量減低本錢,讓定價保持在必定的低程度。 為了節流,就是店內電器壞了,也本人維修。 通渠等細活,亦是他一手代替。用來啤水的水喉,他把它拗成向上屈曲,好讓水流得慢一點,儉省水費。工人盡量請少點,本人盡量做多些,一天工作十六七個小時走不了,捱到金精火眼。

或許好人有好報,他的平價飯菜,得社區組織協會喜愛,自動跟他協作,推出飯票,低收費派給有需求的貧困家庭,赒濟窮人。 高佬明知他們做善事,更特地減價,每套飯菜,收平兩元。之後東華三院又向他買蒸飯,送給老人院。教會和慈善機構找他協作,做飯盒派給露宿者。高佬明也只收本錢價,不望圖利。

客家人林先生,也是這裡的飯客。已經70多歲,身體壯健,天天來吃飯,喜愛找人聊-天。他過去在藥房工作,後來年歲較大,沒人請,他馬死落地行,改去快餐店送外賣,但不是常常有工開,時做時停。過年時期,又被老板炒魷魚。他天天最開心就是來這裡吃飯,跟老鄰居吹水,既是打發時間,也找回生活的節拍。

泰哥,六十多歲,是天天來飯店的熟客。一般吃三餸飯,還會先飲酒吃餸,最後才食飯,真識嘆!有些社工來找他,給他毛氈飯菜,他總是不要,寧願天天來,自己付錢吃飯。他家住此區籠屋,形單只影。可過去,他是印刷大徒弟, 在荃灣德士古道的印刷工廠任職,特別擔任印囍帖,遠至加拿大的華人結婚,也找他印制。 95年,印刷廠北移,他頓失所依,又沒其他技藝,再找不到工作。沒收入,只能搬到此區來,天天在這裡吃平價飯菜。

盧愛嬌, 40來歲,汕尾人,跟六歲大的兒子同住在大南街一間百多呎的板間房內。 2005年,兒子出生,丈夫離世,她一個人擔起一頭家。由於她居港不夠七年,未能申請綜援,又因小時分遇上嚴峻車禍,身體有缺憾,找不到工作。兩母子天天的晚飯,就是靠社區組織協會的飯票,到北河燒臘飯店吃飯。

  梁彩麗, 36歲,江門人,狀況跟阿嬌相若,可處境更糟。兩年前,丈夫離去,她與兩名兒子同住。大兒子和她因不在香港出生,只能以細仔的資格領取一份綜援,然後三個人用。飯票也是天天一張,領一份盒飯三個人吃,餸菜不夠時,要自己拌點豉油吃。但她對於這頓飯,卻有不同領會。 她說: 「唔使錢有餸有飯,仲想點?有菜、有肉、還有蒸魚,都幾新穎。兒子們食得好開心。假如沒有了這飯票,不知如何是好。只是世事難料,今天,我們興致勃勃地在吃飯,但明天,誰也不能保證飯店能否捱得來。但是,明日愁來明天檔,最少今天,我們都吃得飽,有威嚴,持續活著。」

(網上流傳故事,經作者改編整理及詮釋。)

(全文字數: 1,837)

17/0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