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老師分享(568) : 二次大戰後生於香港

1954年10月4日, 筆者出生於港島筲箕灣半山淺水碼頭村一間石屋的家庭裡, 成為我父母的長子。 我父親游寶樵, 1927年在香港出生, 是一位洋服裁縫工人, 入息普通; 而母親岑九妹, 在街市售賣醬料以幫補家計, 相夫教子; 我們一家是上世紀50年代二次大戰後一般的典型清貧家庭。

到1958年, 連同已經出生的二妹碧兒及三弟紹遠, 我們舉家遷入剛建成的北角新邨廉租屋, 其時父親憑夜校進修英語有成, 轉職洋行當電器出口及批發工作, 家庭環境稍為改善。

我的祖父游禮元, 於1890年(清光緒十七年)在廣東南海縣西城江 (靠近西樵山) 出生長大, 是我的曾祖父游碧山(他身高六呎)之第四子。 祖父在20年代初與祖母(蘇六妹)移居香港, 成為洋服裁縫工人, 與堂兄弟們經營「英發洋服店」。 1922年, 祖父母在香港下了我的姑媽游群英, 她比父親年長5歲, 但姑媽自小便回到鄉下廣東南海西城江(靠近西樵山)居住及協助照顧我的祖父(1945年去世)及曾祖母, 直至日戰時期與一位陳姓小學老師 -- 我的姑丈結婚, 並定居於佛山市祖廟附近。 在戰火艱苦歲月裡, 姑媽及姑丈生育了6名兒女, 可惜二表姐於十多歲時在意外中溺斃。 1946年夏天, 當二戰結束不久, 我19歲的父親回到鄉間學習 「測量(量地)」 工作, 不幸中暑病重, 姑媽及姑丈獲悉之後, 立即連夜從佛山趕往鄉下接我父親返回佛山醫治, 救回了他一命, 30年後姑媽向我憶述此事, 我了解到如果沒有姑媽及姑丈救命之恩, 就沒有我的存在。 說是「報恩」吧, 近十多年來, 每逢佛山的五位表姐、表哥及表妹有任何需要協助的事情, 我必定盡力而為。 再者, 這個感恩的故事, 我曾經多次與我太太及兒女提起。

1932年, 祖父母在香港下了我的三姑姐游群佳, 她剛好比姑媽游群英年輕十年, 但原本應該快樂的童年在艱苦的坑日戰爭年代長大, 她沒有機會受教育, 還要照料我的祖父母及在洋服店協助工作。 我出生幾年之後, 三姑姐與同是當洋服裁縫工人的三姑丈鄧槃結婚, 之後下兩子、兩女, 我的四個表弟、表妹。 我的父輩及祖父輩均生於及長於中國長期戰亂的年代, 在溫飽都有問題的日子裡走過來, 艱苦拼搏成家立業, 奮鬥為了好一點的生活而操勞一生, 這些生活寫照是香港20世紀所發生無數的辛酸故事。

游紹永博士

香港科技專上書院顧問

電郵: joseph.swyau@gmail.com

(全文字數: 913)

18/12/2023